大学城校区会议现场
揭阳校区分会场
为进一步动员全校干部教师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明确目标、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加快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促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12月17日上午,学校在大学城校区圆弧报告厅召开“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推进会。推进会分为三个环节,校党委书记胡钦太作动员讲话;副校长余林、栾天罡及5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主旨报告;校长邱学青作总结讲话。在家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党政负责人、校级科研团队负责人等150余人参加推进会。揭阳校区设立视频分会场。会议由余林主持。
校党委书记胡钦太发表讲话
胡钦太作题为“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大学”的动员讲话。他指出,“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是对省委省政府“建设什么样的广工,为广东提供什么样的支撑”重大命题的广工答案。学校要举全校之力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加速推动学校更高质量发展,向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办学目标砥砺奋进。拟经过5—10年发展,若干学科进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世界主流大学排行前500强、国内前50强,努力建成特色鲜明、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在更高水平上以更大作为支撑广东制造强省及“双区”建设。
就如何统筹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胡钦太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实施“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的重要战略意义。实施“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学校要加大力度引育高层次人才,加强关键核心科技攻关,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创新驱动发展;是支撑科技创新强省、制造强省的重要行动,学校要勇担使命,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瞄准全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需求,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高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使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为全省科技创新战略和制造强省战略提供重要支撑;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这既是学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的迫切需求。二是要把握好几对关系,即要把握目标、过程、质量的关系,推动“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内涵式发展;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学校“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蹄疾步稳发展;要把握资源、效益、安全的关系,推动“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高质高效发展;要把握价值、动力、协同的关系,推动“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持续加速发展。三是要建立健全机制,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担当作为、强化考核评价,保障“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实施。
校长邱学青作总结发言
“学校要动起来,学院要动起来,教职员工要动起来!”“有条件要干,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邱学青以“主动作为、勇攀高峰,不负时代、不负重托”为主题发言。他回顾了学校从1958年办学、1995年扩规模、2004年拓空间、2015年上水平、到2021年攀高峰的历史发展关键节点,表示学校的每次飞跃都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心血和付出。他指出,目前学校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面临着“人、财、物”的硬件和“管理理念及水平”的软件带来的问题,必须主动出击,担当作为,才能破解发展瓶颈。
邱学青强调,人才培养是根本:要想方设法提高生源质量,提高研究生升学率,扩大研究生规模,将创新创业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科学研究是重点:要“顶天立地”,构筑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形成大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学科建设是龙头: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强特色、补短板,加强交叉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是关键:广大教师育要拒绝“躺平”,不能“小富即安”,学校要做好服务,重视青年教师培养,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的主动性,人尽其才;学风校风建设是灵魂:要善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者、为学者服务,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改革创新是动力:要守正创新,主动担当;制度建设是保障:要强化底线思维,着力提升管理水平。
邱学青向全体教师员工发出号召,学校进一步发展已具备新时代的“天时”、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利”,在“人和”方面“,要进一步凝心聚力,敢于担当,敢闯敢干,“用心、用力、用情”把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会上,余林以“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为题,阐述了“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的核心目标及任务,通过任务下达改革、资源配置改革、动态监控改革、绩效考核改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推动学科提升工程的各项建设任务。
栾天罡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为题,从学校人才工作政策、目标、环境、建设等方面,围绕两大学科链,布局人才链,打造创新链,构造人才上升通道,完善制度体系,为冲击“双一流”提供师资队伍保障。
科学研究管理部、教务处、自动化学院、环境生态研究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作主题发言。